南海仲裁决议:中国到底“输”了什么?

声明:为了更好地从国际平台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事件,文章内对一些名词的运用可能会造成误解。在此声明其目的只是为了从多方观点来探讨问题(例如,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立场在本文中会被分开考虑)。如果读者无法接受,请不要继续阅读。前言:整个南海仲裁事件在国内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其言语之间让人感觉世界大战即将来临,也使国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什么‘国家快没了’,‘中国已没有退路’等言论铺天盖地,可说白了都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媒体都扭曲了仲裁结果本质,让大家误以为仲裁的内容是岛屿的主权归属,顺利地搞得有一大群人动不动就要打仗;可事实上仲裁对象是中国九段线内的岛礁属性,中国九段线的历史可靠性等,并没有做出任何主权划分。虽然仲裁结果较受益于菲律宾,但远远达不到打仗的地步。退一步说,就算是海牙真划了一坨地给菲律宾,中国也极不可能走向战争,因为没人会蠢到真认为中国会接受结果。这一场戏最大的效果就是要给西方国家加一摞说辞而已。

历史背景

国际海洋法

虽然常设仲裁法庭(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PCA)和联合国没什么关系,但整个仲裁案归根结底都得回到联合国海洋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是联合国在1982年出台的一部较完整的海洋协定。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地区,和一个国家联盟(欧盟)签署并批准了UNCLOS,中国也是其中之一(美国只签署了UNCLOS的1994年协议,并且国会到现在都没批准)。UNCLOS中对岛、礁、石做出了定义,并对这些对水上地理特征可分别享有的水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见图),其中重点是12海里的 ‘territorial waters’(领海),和200海里的EEZ(特别经济区)。海洋法虽然规定清晰明确,但纸上的文字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大。其中最严重的实际问题是重叠问题:两个国家可能控制着两个相聚很近的岛屿,那么两岛之间和周围的海域划分就会出现极大的争议。其次,由于 ‘拥有’海域的前提是控制岛屿,而不同的国家可以宣称各种礁是岛屿,实在说不过去的就填海造陆(但是UNCLOS认定人造岛不具备任何海洋权利)。

南海之争

虽然对南海的争夺自古就已有,但为何热度在近几年升级地如此之快?我认为,从传统一点的政治思想来看,一是因为南海周边国家国力逐渐强大,有信心也有国内情绪需求来争夺南海主权,第二是中国需要扩大势力影响圈,向南发展从各个层面上看都是最好的选择;而第二大点,也是对近期冲突最重要的一点,是围绕经济的争夺。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开放,南海区域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运输通道之一。随着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在60,70年代被发现,周边各个国家就争的更激烈了。可以说,经济资源给本来纯粹的主权问题打了一剂兴奋剂,搞得各个国家越来越 “主动、积极” 地参与其中。国家间甚至不惜开展局部武力冲突(如1988年中越赤瓜礁海战,中国一举夺得南沙群岛控制权)。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又提到上文中的UNCLOS和EEZ。经济争端使EEZ的概念在南海问题中尤为重要,因为国家在自己的经济特别区内可以进行石油开采等活动。所以争岛争海对自然资源掌控变得尤为重要。当然,所有冲突、争端都分不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金融博弈。因为战争和混乱局势是吸引资金回流美国避险的最直接方式,但本文不会对该点详细阐述,因为不管有否金融因素,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导致仲裁案一类事件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如对资金避险感兴趣,可参考我空间里对美国当年宣战叙利亚的分析,个人觉得金融因素在当时的贡献效果要大一些)在谈中菲南海之争之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媒体经常说‘南海’之争,但南海的争端并不是针对‘南海’这一整块地图上的区域,而是每个国家分别想要其中一块(见图)。之所以感觉中国和每个国家都在吵架,是因为中国依据的九段线几乎包含了整个南海(另外,台湾在南海问题上和中国的要求几乎一模一样,但走的战术套路有所不同。后文会对这点阐述)。除了和中国以外,菲律宾和越南、马来西亚的要求区域也有重叠。此次仲裁的中心是中菲有争议的南沙群岛(Spratly Islands)。其中,越南、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占有部分岛屿,并建立了军事基地(见图)。所以就这点来说,菲律宾明显是有的放矢,冲着中国来。 

仲裁结果,中国输了?

仲裁结果到底说了什么呢?下面是一些quick facts:

  1. 仲裁并没有对南海岛屿的主权进行划分;

  2. 仲裁认为中国在南海拥有的海上地质特征并不具备产生EEZ的能力,原因是根据UNCLOS,只有‘岛屿’可以享有EEZ,而中国的地盘都是人造岛屿、甚至在低潮时才显现的地质(low-tide features),例如‘礁’;

  3. 由于中国不具备EEZ,中国在其南海占有的‘岛屿’周围的经济活动就影响了菲律宾的主权(因为中国在开篇提到的重叠区域不占优势了)。所以仲裁团认为中国在明明没有EEZ的情况下刻意建人造岛、抓菲律宾渔民这些行为都被视为侵犯菲律宾权利。

  4. 另外仲裁团认为中国在没有EEZ的情况下,允许中国渔民前往这些区域捕捞并建岛,“严重破坏”了附近的珊瑚,中国渔民还捕捞了“濒危的海龟和巨型蛤蜊”。

  5. 此外,由于没有足够的历史依据表明中国从历史上排外性地控制了南海区域,因此中国对九段线内资源的主张是违法的。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虽然占有这些地盘,但中国目前在这些地盘周边干的事都是违法的。所以片面地来讲,中国并没有“输掉”任何岛屿。那这仲裁结果到底有多大影响力呢?首先,虽然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发表了法律声明说南海问题不受PCA管辖,可是就此来说仲裁结果完全没道理也是不行的,毕竟别人也是有法有据可依的,而且仲裁团的五人中,有四人来自国际海洋法庭。虽然PCA公信力不及国际法庭(ICJ)或国际海洋法庭(ITLOS),但各国肯定都会以此而大做文章。就此来看,中国必定输掉的,是又一场国际舆论战。这一点可以给美国更多的借口加大介入力度,也给像越南这类的周边国家带了个头,壮了壮胆,中国可能将在未来几年面对更大的南海压力。可中国对南海压力并不陌生,叫叫口号、停修一下人工岛也就过去了。所以可以说,中国除了输了更多的舆论,其他的东西和以前没什么改变。那既然这样,为什么国内各种媒体叫地异常厉害,感觉随时要打仗了呢?一般来讲,煽动爱国情绪、甚至主战情绪是为了转移公众视线,同时达到提高政府支持率的效果。这一点放在中国是适用的:中国在过去这一两年并不太平,罢工、抗议活动的次数在2015年破了国内纪录,而2016年的数据已有只多不少的趋势了。虽然这可能和本轮煽动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也代表性地体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和转移民众情绪的需要。 

各国态度简析

中国        虽然措辞强烈、热血,但中国短时间内主动做出大动作的可能性极低。因为此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及后果会直接外溢到9月份在中国举办的G20领导峰会。由于此次峰会的过程*和结果将会很大程度上反应本届政府领导人的成绩,中国在这之前应该会保持一种 “假高调” 的状态。在未来,中国也很可能继续在南海扩张,通过人造岛、军事基地等的建设增强在南海的实体存在,对区域形成更强的实际控制。(*注:如果中国反应太强烈,可能会出现拒见的尴尬局面。比如今年新加坡外长因为南海问题直接放了王毅的鸽子,没有去一个约好的会晤)

美国        美国应该会抓紧机会推进亚太战略,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以确保中国一直困在一个窘境之中。因为美国知道只要不打仗,领土主权的争议就将是永久的。美国不多说,因为它在这个问题上真的是have everything to win, but little to lose.

俄罗斯    俄罗斯外长之前已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支持第三方(类似美国)介入南海争议。同时,俄罗斯当年也被PCA摆了一道(‘北极日出’案),并无视、驳斥了仲裁结果。从这点来看,俄罗斯可以被看做中国的难兄难弟。但是这并不表明俄罗斯就真是中国盟友。事实上,俄罗斯应该只会“声援”中国而不付出实际行动,并可能利用中国来合伙改写海洋游戏规则,以确保其在北极圈的利益。同时,为了“对冲”来自中国的风险,俄罗斯应该会继续加强和越南的合作,并和东盟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菲律宾     菲律宾的行为要取决于那不好预测的总统Duterte会在多大程度上与其国内渐长的反华呼声妥协(从他过去言论来看,他本人应该比较亲中)。一种可能性是加强言论攻势,另一种可能,也是很危险的一种可能,是直接乘势而上,挨着中国岛屿200海里左右修几个钻油平台。更新:笔者在发文后,Duterte今天派了外交特使去中国,似乎想恢复友好和平关系。 

中国南海的未来

接下来就是典型的“我比中南海更腻害”。大家将就着看吧。中国在南海的下步棋该怎么走?我认为我们应该先考虑“既然台湾和中国在南海的立场几乎一样,为什么菲律宾不搞台湾,专整中国?”简单的答案很明显,台湾和菲律宾都倾向于跟着星条旗走,俩兄弟打啥架呢。可是撇开和“国际舆论推手”美国的亲密关系,我认为还有一层原因是中国和台湾在南海问题上走的截然不同的路线。台湾较中国相比,在国际上享受着更加“西方的”待遇,导致台湾不得不走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的“遵纪守法”的一套。所以台湾在南海一直讲究的是通过国际海洋法来确保自己在南海的领土。而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处于被动,走的是几乎相反的一条路 -- 多次违反UNCLOS,然后发表一样的声明: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这次仲裁案中国单方面的拒绝参与更加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 – 无视国际法,仗势霸凌。当然,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台湾重视程度不同,这样的比较不太公平,但以理性、法律的途径来说服国际舆论的重要性不可被低估。令人焦虑的是,中国近几年似乎在渐渐无视这方面的努力,给人一种 “试一试,能行就好,不行就算了” 的感觉。中国的战术基本是 “不存在问题,不谈判” 。这样的态度从爱国角度来看可能很热血,但一细想就知道根本不解决问题:别的国家巴不得你无视他的动作,因为你如果不谈判,那我搞小动作的时候你如果打我,那就是你的大问题了。中国可以采取一种不承认问题,但可以谈判或听条件的战略,主动将问题正常化,并以主导者的角色去解决问题。离开正常谈判道路后,中国更多的是转而采用经济、军事压制。从亚投行到IMF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带来了对小国家的更大的捆绑,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使周边国家经济更依赖于中国。利用这种依赖,中国很容易就可以使这些小国就范。这种方式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搞得东盟近期内部分裂,第一次无法达成共识,并和柬埔寨、老挝、文莱达成 “四点共识” 。同时,加修岛屿、建基地达到一种有力的武力震慑。虽说这两种手段是外交中不可或缺的,但如此明显地着重强调经济、武力的压制会被国际社会看成明显的霸凌式外交。如果中国要最终永久持有九段线内领域,中国必须让国际社会信服,而达到这点只是通过壮大自身是不行的,中国必须回到一个以法律、谈判、妥协为基础的外交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法律和人权一样是一个可以被不断改革的,为政治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国可以考虑着手改变国际法及其运作方式。从外交上看,中国需要一套新的外交方式,一套真正的大国外交方式,而不是土豪外交法。这需要中国重新审视自己在国际上的运作哲理。我们没有必要抓着某些伟人说的话不放,因为他们提出一些哲理时,考虑到的是中国当时较低、较弱的国际地位。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不干涉政策是中国陷入目前上述外交困境的重要原因。因为这导致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高音绵羊”的名声,导致中国外交缺乏真实震慑力。而增加震慑力的行为(如修岛屿、军演)则被标志为中国威胁,但并没有让国外势力感到真实威胁。我不主战,但中国至少要给插手者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 -- 我们真的可能随时打你。简单的说,中国需要升级目前的土皇帝外交方式,不要一味追求“压制”,而是以强烈压制的可能性作为谈判筹码;不要逃避问题和法律,而是主动接受挑战,然后让挑战者服服帖帖地滚蛋,以树立威信,不然仲裁案一类的事件会不断地发生。 

Previous
Previous

Kra Canal: The Doom of Singapore?

Next
Next

萨德VS中国:三分钟看懂导弹防御系统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