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美国梦:透过近代美国戏剧看社会

(前言)20世纪的美国梦:资本主义的阴影

美国20世纪的海报

对美国稍有了解的人应该对‘美国梦’这个词都不陌生。American Dream,说的就是在美国人人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这样的理念是很好的,从当年的皮鞋匠孩子林肯总统,到穷小孩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都给美国梦这一理念打足了广告。可是在20世纪中后期,正是这理念,结合着时代背景,给中下层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挣扎,在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浮华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享受了空前的经济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席卷了整个国家,全国也在战后进入了‘婴儿潮’(baby boom)。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梦的概念被当时的社会界定为经济富裕和有一个传统概念下的家庭。在白人社会中,我认为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在《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刻画的Willy Loman一家十分具有代表性。在这一家里,Willy打拼了一生,几乎偏执地想要成为一名受欢迎的推销员(资本成功的一个化身),他的老婆是家庭主妇,担当着支持丈夫、忍辱负重的角色。Willy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自己一样成为推销员,赚上大钱,并对大儿子Billy去往西部自由探索的梦想不屑一顾。Willy一家充分展示了当时‘美国梦’所带来的价值观:经济和社会地位上要取得成功,对劳动、自由冒险这种不赚钱的东西颇有芥蒂,家庭生活中结构传统,必须有孩子,且丈夫充当主要的经济来源。这张图是50年代美国的一张海报。不难看出当时美国社会对自己的生活水平非常满意,海报中也明显地描绘了一个当时的典型家庭:父母+俩小孩+小宠物+汽车=富足的美国生活。可是海报也间接反应了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尖锐问题,那就是种族隔离、歧视。很明显,图中没有任何其他的种族(虽然你可以看玩笑地说黑人在黑白海报中看不清楚…),而下面这张图跟直接的展现了当时的种族气氛。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共产主义’已经和邪恶是同义词了(共产主义这一话题在后文会被继续提到,读者或许可以把它和中国当年‘走资派’的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艺术家,想通过他们的艺术形式来反应当时的社会,同时也希望给当时的人们打一剂清醒针。这篇文章将着重关注的作品有:亚瑟·米勒于1949年发表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by Arthur Miller),爱德华·阿尔比在1962年发表的《谁怕伍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by Edward Albee),洛林·韩丝贝莉于1969年发表的《阳光下的葡萄干》(A Raisin in the Sun by Lorraine Hansberry)。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甚至似乎也能看到现代社会的很多影子:不论是物质崇拜、对自由的挣扎还是自我身份的认知。或许,在我们这个浮躁不安的年代,透过艺术的反省正是我们急需的解药。 

种族隔离在当时美国社会是很尖锐的社会矛盾

 

追求“梦想”时的身份挣扎

疯狂与虚幻:主人公们《谁怕伍尔夫?》通过游戏行走在理智与崩溃的边缘

‘认清理想的生活和真实的自己’,这或许是当时奋斗的美国中低产阶级最重要的挣扎。无法实现的梦想总会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打出投影,而随大流的心态随时可能把我们推下的深渊。在《推销员之死》中,Willy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受欢迎的推销员,他的偶像是一个叫Dave的推销员,原因是Dave死的时候有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吊唁。为了追求这个梦想,推销天赋为0的Willy穷尽一生,最后落到被开除的下场。而实际上,Willy十分擅长手艺活,种花、修车都十分在行。但他却对这方面不屑一顾,一路固执地追求金钱和地位。相同的,《阳光下的葡萄干》里的Walter对社会的认知非常的幼稚。作为黑人的他,不惜一切代价地要争取到他白人老板一样的生活:有大房子、有钱、能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他几乎摧毁了家庭。而相反,Walter的妹妹向往非洲本土文化,Walter的妈妈深信家庭和睦、种族平等的重要性,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和追求 ‘大社会’目标的Walter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把这种挣扎演到极致的或许当属《谁怕伍尔夫?》了,Martha对生活充满了不满:厌恶George碌碌无为,没能当上学科主任;她和George也没有孩子。为了能在心里满足自己生活在美国梦中的向往,George和Martha的生活充斥着幻想与自我麻痹,夫妻关系得由互相伤害、互相玩‘游戏’的方式来维持。两人甚至创造了一个假想的孩子,不断干扰他们的现实生活。盲目从众、随大流。这不仅是时代的问题,也是人性的问题。现代社会中,小到家长之间的攀比(‘诶你看别人小明都在学钢琴,还有数学补习班,我也去给你报个’),大到市政经济规划(房产泡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都存在着从众心的影子。不知道在这个环境中,有多少本可以成为优秀艺术家、文学家的孩子都被逼着变成了很普通的理科生,有多少可以成为各个领域人才的学生,都不知不觉地走错了道路。  

 

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无情的金钱和冷漠的社会

昆明PX抗议。长期经济效益vs我们短期的生活

除了麻痹个人追求的社会环境,这些作品还描述了一个冷漠的资本主义社会。Walter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Walter父亲在建筑工地意外死亡后的1万块保险赔偿金上,而当Walter企图用其中一部分钱做生意时,他的钱又被骗走了。Walter在知道被骗后,坐在门外台阶上痛苦地说“这是我父亲用血换来的钱啊”或许就是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控诉。更有力的抨击来自Willy Loman,花甲年纪的Willy在富二代老板的办公室里被炒了鱿鱼,想起当年他为公司做过的种种贡献,Willy绝望地嘶吼“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剥了皮就把他扔掉啊!”,然后,心灰意冷的他自嘲到“谁会知道,人活了这辈子,在所有虚荣享乐后,结果死了比活着更值钱啊”(他指的是死亡保险)。这样的无奈与绝望最终导致了Willy自杀,以便让儿子能拿到他的保险金,过上富足的生活。《谁怕伍尔夫?》里面,Martha看上年轻的Nick前途光明,便仗着自己父亲有权有势,当着自己丈夫George和Nick妻子的面与Nick毫无顾忌地调情。想一想,剧中描述的这些场景其实对我们并不陌生,现在的生活中仍然充斥着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阴影。这里反映了问题主要有几个:1. 社会过度注重金钱、效率导致人情淡薄; 2. 经济成功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在有起始资金的基础上;3.家族和个人的权势直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宏观点看,国内各地的反对PX项目、反对强拆的事件层出不穷:国家是不是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应该付出相应的时间关心经济项目所影响的民生呢?微观点看,拜金、啃老、月光,这些词语是我们这代人再熟悉不过的了。难道说在走向个人成功的过程中,金钱追求必然导致人情淡薄?不知各位读者作何看法。    

 

社会的反思VS高傲的政治

亚瑟米勒在HUAC的听证会

很明显,文中提到的这些作品都对当时美国民众深信不疑的‘美国梦’概念进行了强烈的抨击。索菲·崔德维尔在《Machinal》这部剧中,更是依据当时的真实事件,给美国民众刻画了一个在这个极度崇拜金钱、权力的社会中,为了寻求个人自由不得不杀死丈夫,最后面临电椅死刑的女性形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在此基础上,更应该一提的是《推销员之死》。由于这部剧对美国梦的批判之深刻(作者亚瑟米勒就好比当年的鲁迅),美国政府把亚瑟·米勒告上了法庭,指控亚瑟·米勒为共产党分子。一向支持言论自由的美利坚,用‘公正的’司法系统来对抗思想者,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政府如此压制亚瑟·米勒的作品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推销员之死》引起了很多民众的共鸣,直接影响到了政府所依赖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反对我们的都是不好的’---- 这是美国政府当时在恐惧共产主义下的使用的幼稚战术,即所有妖魔都是共产主义。这也是导致为什么现在西方对共产主义误解这么深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美国政府有个特殊的委员会,叫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The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HUAC),亚瑟米勒就是被这个委员会调查的。现在反过来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在步当年美国的后尘呢?‘国外反华势力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境外敌对势力日益猖獗’这些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说辞了。一旦有任何批评、指责,我们要不然就看不到报道,要不然就会看到报道本身附加一篇反对、解释的文章,还带上挑选出来的“国外民众在Facebook上表示支持我国”的评论截图。想要社会进步,却压制民众反思,只允许中央政治带动,同时创造一个和“美国梦”极其雷同的概念词,这样的系统如果不调整,我们很可能重演清政府的部分悲剧。 

 

看当代美国梦:What makes America great?

将近一个世纪过后,相似的一幕令人发颤 (cr: The Daily Grind, Snopes.com)

将近一个世纪过后,相似的一幕令人发颤 (cr: The Daily Grind, Snopes.com)

跳出戏剧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带着“美国梦”的概念来看看美国的大选。我认为特朗普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本身就是美国梦的目标 – 金钱、地位、家庭,样样俱全。同时,全球化给美国低收入、低技术的民众带来了巨大打击,大家对恐怖主义也充满了恐惧。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给支持他的民众描绘了他们想看到的美国梦。我可以理解被全球化搞得失去工作的人,为了能有机会成功,而支持特朗普的近乎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当特朗普在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时候,他所描绘的是强权外交、军事霸凌、种族歧视、舆论控制。他所描绘的让美国回到上个世纪的主导环境。而这个,是我们应该真正感到害怕的。归根结底,真正使美国伟大的,不是国家多么强势、领土多么辽阔、人口多么庞大、生活多么美好,而是一个向往‘自由’的集体信念,以及一个能从反思与碰撞中进步的社会。240年,穿过污点与光环并存的历史,这个社会实现了种族和谐的进步,实现了性别平等的进步,实现了性取向平等的进步。美国社会仍有很多不足,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国家是完美的。但是,社会的伟大永远在进步中展现,而不是在自我麻痹的退步幻想中实现。 

Featured Image Credit:http://images5.fanpop.com/image/photos/27000000/the-american-dream-occupy-wall-street-27079246-593-261.jpg

Previous
Previous

The case for a Market for Kidneys

Next
Next

Kra Canal: The Doom of Singapore?